广域网技术与设备概述广域网的物理结构CPE(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, 客户驻地设备)Local Loop(本地环路)CO Switch(Central Office Switch, 中央局交换机)Toll Network(干线网络)广域网的虚拟电路调制解调器 Modem广域网与OSI(开放系统互联模型)广域网的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广域网的数据链路层(Data-Link Layer)广域网的网络接入HDLC(High-Level Data Link Control,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)PPP(Point-to-Point Protocol,点对点协议)PPP的建立和终结PPP 和 HDLC 的对比PAP(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)CHAP (Challenge-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)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同步光纤网 SONET光纤同轴混合网 HFC

广域网技术与设备
主要作用: 通过广域网服务连通多个局域网
广域网运行在前三层, 主要聚焦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.
潜台词: 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实现对于传输层和应用层是透明的, 使用时没有可见区别
概述
广域网(WAN, Wide Area Network)是一种覆盖范围广、连接地理区域跨度较大的计算机网络。它通常用于连接不同城市、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局域网(LAN)或其他小型网络。广域网技术和设备是实现这种连接的关键部分。
广域网技术
广域网技术包括数据传输、路由和交换等机制,常见的技术有:
- 租用线路(Leased Line)
- 提供专用的固定带宽连接。
- 适用于企业长期需要稳定连接的场景。
- 如 T1/E1、T3/E3。
- 帧中继(Frame Relay)
- 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,基于虚电路的传输。
- 适合中速数据传输,较早期的WAN技术。
- 异步传输模式(ATM,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)
- 使用固定长度的数据单元(信元)进行传输,支持语音、视频和数据混合流量。
- 提供高带宽和低延迟,但实现复杂。
- 多协议标签交换(MPLS, Multi-protocol Label Switching)
- 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灵活性,通过标签路由流量。
- 支持 QoS(服务质量),广泛用于企业网络。
- 广域网优化(WAN Optimization)
- 使用缓存、压缩等技术提高广域网传输性能。
- SD-WAN(Software-Defined WAN)
- 基于软件的广域网管理方法,利用互联网和专用线路提供高效、灵活的网络连接。
- 提供集中控制、流量优化和成本节约。
- 卫星通信
- 通过卫星链路提供远程区域的广域网连接。
- 延迟较高,但适用于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连接的场景。
广域网设备
为支持广域网运行,以下是常见的设备类型:
- 路由器(Router)
- 用于将不同网络连接在一起,通过IP地址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。
- 高端路由器还支持VPN、QoS等功能。
- 交换机(Switch)
- 在数据链路层工作,常用于局域网,但也在广域网中作为中间节点。
- 调制解调器(Modem)
- 在电话线、DSL或光纤网络中使用,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(反之亦然)。
- 网关(Gateway)
- 在不同网络协议之间进行翻译,如IPv4和IPv6之间的转换。
- 网络终端单元(NTU, Network Termination Unit)
- 连接用户设备和广域网服务提供商的设备。
- 防火墙(Firewall)
- 提供网络安全,通过包过滤、代理等机制控制数据流。
- VPN网关
- 用于在广域网上建立安全的虚拟专用网络(VPN)连接。
- SD-WAN设备
- 专门设计用于支持SD-WAN的设备,提供流量管理和网络分析功能。
通过上述技术和设备,广域网可以支持企业跨区域的数据传输、云服务访问和远程办公等需求,为现代通信提供了基础设施。
广域网的物理结构

广域网的物理结构通常由以下组成部分构成:
CPE(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, 客户驻地设备)
- CPE是用户网络与服务提供商网络的交接点。
- 常见设备:
- 路由器
- 调制解调器
- 光网络终端(ONT)
- 防火墙或VPN设备
- CPE的作用是完成信号转换、协议处理,并将本地网络接入广域网。
Local Loop(本地环路)
- 也称“最后一公里(Last Mile)”,指从用户端(如家庭或办公室)到服务提供商的本地交换机之间的连接。
- 通常采用以下物理介质:
- 电话线(DSL)
- 同轴电缆
- 光纤
- 无线链路
- 主要作用是提供用户接入服务,如互联网、电话或数据网络。
CO Switch(Central Office Switch, 中央局交换机)
- 是电信运营商网络中的核心节点设备。
- 功能:
- 汇聚来自多个用户或区域的流量。
- 提供本地和远程路由,连接本地交换机和干线网络。
- CO交换机为语音、数据和多媒体流量提供统一的接入和中继。
Toll Network(干线网络)
- 干线网络是广域网的核心部分,用于在长距离上传输数据。
- 由高速、光纤或其他高带宽传输介质组成,通常在不同城市或国家之间铺设。
- 特点:
- 高容量:支持大规模的数据传输。
- 高可靠性:具备冗余设计以避免单点故障。
- 运营商通过干线网络连接区域中心,形成WAN的主干。
广域网的虚拟电路

虚拟电路是广域网中一种逻辑连接方式,数据通过共享的物理线路传输,但逻辑上看似两点间有专用连接。
类型
- 永久虚拟电路(PVC,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)
用成本换带宽
- 持久存在的虚拟电路,适合长期固定连接的场景。
- 数据流路径由网络管理员预定义。
- 用于Frame Relay、ATM等技术。
- 交换虚拟电路(SVC, Switched Virtual Circuit)
用带宽换成本
- 动态建立和释放的虚拟电路,适合临时连接。
- 在需要时建立,数据传输完成后释放。
- 更灵活,但建立连接的时延可能较高。
特点
- 逻辑连接:不依赖特定的物理线路。
- 带宽共享:在多个用户间动态分配物理线路资源。
- 高效传输:通过统计复用提升网络利用率。
- 灵活性: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和应用。
实现技术
- Frame Relay:通过虚拟电路实现经济高效的WAN连接。
- ATM:基于虚拟电路,使用固定大小信元提高传输效率。
- MPLS:通过标签交换技术建立逻辑通道,实现高效路由。
通过物理结构和虚拟电路的结合,广域网既能提供稳定的基础设施支持,又能满足灵活、多样化的传输需求。
调制解调器 Modem
又称CSU(Channel Service Unit) / DSU(Digital Service Unit)

调制解调器(Modem,Modulator-Demodulator)是一种通信设备,用于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相互转换,从而实现数据在不同介质上的传输。它广泛应用于计算机、电话网络和其他通信系统中。
调制解调器的基本原理
- 调制(Modulation):
- 当需要通过模拟通信介质(如电话线或无线电波)发送数字信号时,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编码到模拟载波信号中。
- 调制的方法包括:
- 幅度调制(Amplitude Modulation, AM):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幅度来表示数字信息。
- 频率调制(Frequency Modulation, FM):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息。
- 相位调制(Phase Modulation, PM):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来表示数字信息。
- 解调(Demodulation):
- 接收端调制解调器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,供设备进一步处理。
调制解调器的类型
- 按传输介质分类:
- 电话线调制解调器:
- 最早的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进行数据传输。
- 数据速率较低(如 56 Kbps)。
- DSL 调制解调器:
- 使用数字用户线(DSL)技术,通过电话线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。
- 电缆调制解调器:
- 使用有线电视网络(HFC)传输数据,速率较高(如数百 Mbps)。
- 光纤调制解调器:
- 通过光纤传输数据,支持千兆及以上速率。
- 无线调制解调器:
- 包括蜂窝网络调制解调器(如 4G/5G)、卫星调制解调器等。
- 按功能分类:
- 外置调制解调器:独立设备,通常通过 USB、以太网或串口连接到计算机。
- 内置调制解调器:集成在计算机、路由器或其他设备中。
- 综合设备:例如宽带路由器,集成了调制解调器和路由功能。
调制解调器的发展
- 早期调制解调器:
-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,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通信。
- 速率较低,通常在 300 bps 到 1200 bps。
- 拨号调制解调器:
-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流行,速率最高可达 56 Kbps。
- 使用电话线传输数据,但受限于模拟电话网络的带宽。
- 宽带调制解调器:
- 20世纪末出现的 DSL 和电缆调制解调器,显著提高了传输速率。
- 光纤调制解调器和 5G 无线调制解调器则是现代高速通信的主力。
- 智能调制解调器:
- 支持 IoT(物联网)设备、AI 处理和多种协议,适应复杂的现代通信需求。
总结
调制解调器是网络通信中不可或缺的设备,通过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,连接数字设备与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。随着宽带和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,调制解调器在性能和功能上不断进化,并在现代家庭、企业和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广域网与OSI(开放系统互联模型)

层级 | 物理层 | 数据链路层 |
作用 | 提供物理连接,定义硬件接口特性 | 定义数据帧的封装与传输方式 |
连接对象 | DTE 和 DCE 之间的物理接口 | 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 |
相关技术 | 电缆类型、信号类型、接口标准(如 V.35) | 数据帧协议(如 PPP、HDLC、Frame Relay) |
广域网的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
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定义如何在广域网中实现电气、机械、操作和功能的连接。这些连接通常由广域网服务提供商(如电信运营商、替代运营商或电报电话机构)提供。
关键内容:
- 协议功能:描述如何提供物理连接,包括信号传输的电气特性、机械连接类型和操作方式。
- 服务提供者:广域网服务通常由电信运营商或机构(如 PTT)提供,这些机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。
- 接口描述:物理层定义了数据终端设备(DTE)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(DCE)之间的接口:
DTE(Data Terminal Equipment):终端设备,通常是用户的计算机、路由器等。
DCE(Data Circuit-Terminating Equipment):电路终端设备,通常是调制解调器或提供商的网络设备。
该模型内, 向DTE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调制解调器实现

广域网的数据链路层(Data-Link Layer)
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定义数据帧在单一数据链路上的传输方式,并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。
关键内容:
- 协议功能:
- 描述如何通过单个链路传输数据帧,确保点对点、多点或多接入交换服务上的数据传输。
- 协议类型:
- 数据链路层包括设计用于不同场景的协议,例如:
- 专用点对点协议(如 PPP)。
- 多点协议(如 Frame Relay)。
- 多接入交换协议(如 HDLC)。
- 标准机构:
- 数据链路层的标准由多个国际组织定义和管理,例如:
- ITU-T(国际电信联盟-电信标准化部门)。
- 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。
- IETF(互联网工程任务组)。
- EIA(电子工业协会)。
数据链封装(Data-link Encapsulations)指的是广域网(WAN)数据链路层如何将数据封装以传输到远程站点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封装协议:
- 点对点协议(PPP):由IETF(互联网工程任务组)开发。PPP协议包含一个协议字段,用于标识网络层协议。
-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(HDLC):ISO标准之一。由于不同厂商的实现方式不同,HDLC在厂商之间不兼容 (协议包含特有字段, 互不兼容) 。它支持点对点和多点配置。
- 帧中继(Frame Relay):使用简化的封装,不提供错误校正,通常应用于高质量的数字设施上。
- 综合业务数字网(ISDN):一组数字服务,通过现有电话线路传输语音和数据。
- 平衡的链路访问程序(LAPB):用于分组交换网络中,在X.25协议栈的第二层封装数据包。它提供了可靠性和流量控制,主要应用于点对点通信。
这些协议在广域网中用于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的封装,确保各个节点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收到的数据。
广域网的网络接入

PPP 和 HDLC 是两种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,主要用于点对点连接中实现数据的封装和传输。它们在网络通信中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。
HDLC(High-Level Data Link Control,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)
概述
- HDLC 是一种面向比特的链路层协议,用于在两个节点之间传输数据。
- 它最初由 IBM 开发,现在成为 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的标准。
- HDLC 是一种通用协议,可以适应多种链路类型(点对点、点对多点)。
特点
- 结构化帧:HDLC 使用帧来组织数据,包含头部、数据字段和尾部。
- 帧起始和结束标志:使用特定的标志(如 01111110)表示帧的边界。
- 地址字段:识别目的节点。
- 控制字段:包含帧类型和序列号等信息。
- CRC 校验:确保数据完整性。
- 可靠传输:支持错误检测和流量控制。
应用
- HDLC 常用于同步通信链路,例如点对点连接或通过调制解调器传输数据。
PPP(Point-to-Point Protocol,点对点协议)


概述
- PPP 是一种链路层协议,专为点对点链路设计,支持多种网络协议(如 IP、IPX)。
- 它是 ISO HDLC 的改进版本,主要用于异步和同步连接。
- 广泛应用于拨号网络、DSL、VPN 和其他广域网连接。
- 是一种串行线路封装方式
特点
- 灵活性:PPP 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。
- 模块化结构:
- LCP(Link Control Protocol):用于 链路 建立、配置、测试和管理。
- NCP(Network Control Protocol):用于支持不同的 网络层 协议(如 IP、IPv6)。
- 多种功能:
- 身份验证:支持 PAP 和 CHAP 等身份验证机制。
- 错误检测:通过 CRC 校验确保数据完整性。
- 压缩和加密:支持数据压缩和加密扩展。
- 适应性:支持同步和异步通信,适合多种物理链路(如电话线、光纤)。
应用
- PPP 广泛用于互联网接入(例如通过 DSL 调制解调器或拨号上网)。
- 在 VPN(虚拟专用网络)中,用于建立安全的点对点连接。
PPP帧结构
PPP 是一种用于点对点链路的数据链路层协议,其帧结构如下:
- Flag(标志字段)
- 长度:1 字节
- 值:0x7E
- 作用:标志帧的开始和结束,用于帧同步。
- Address(地址字段)
- 长度:1 字节
- 值:0xFF(通常固定)
- 作用:表示广播地址,在 PPP 协议中实际意义较小,因为点对点链路不需要寻址。
- Control(控制字段)
- 长度:1 字节
- 值:0x03(通常固定)
- 作用:用于帧类型控制。在 PPP 中基本模式下,这个字段通常不改变。
- Protocol(协议字段)
- 长度:1-2 字节
- 值:指定数据的上层协议,例如 0x0021 表示 IP 数据报。
- 作用:标识负载部分的数据类型(IP、IPX、LCP 等)。
- Payload(负载字段)
- 长度:0-1500 字节(默认 MTU 为 1500)
- 值:上层协议数据包。
- 作用:承载实际的数据内容。
- FCS(帧校验序列)
- 长度:2 或 4 字节
- 值:基于帧内容计算的 CRC 校验值。
- 作用:用于检测帧传输中的错误。
PPP的建立和终结
PPP(Point-to-Point Protocol)会话的建立到终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:
1. 链路建立与配置协商(Link Establishment and Configuration Negotiation, LCP)

在这一阶段,PPP会初始化并建立物理链路,双方协商链路层的配置参数。
- 所有PPP设备均使用LCP(Link Control Protocol)包,发送配置请求(Configure-Request)。
- 通过配置选项字段进行协商, 确定可选项
- 交换配置应答(Configure-Ack/Configure-Nak)以确定支持的参数(如最大传输单元、认证协议、压缩协议等)。
- 如果协商成功,链路进入下一阶段;否则,可能会中止会话。
2. 链路质量测试(Link Quality Testing)

在某些情况下,PPP协议需要验证链路质量是否足够可靠,以继续下一步的通信。
- 通过发送特定的LCP Echo-Request/Echo-Reply消息,检测链路的响应和稳定性。
- 如果链路质量不满足要求,链路会被终止。
- 包含验证过程
- 直到链路质量测试完成才能开始传输数据
3. 网络层协议配置(Network Layer Protocol Configuration, NCP)

在链路质量测试通过后,开始配置网络层协议以实现数据传输。
- 使用NCP(Network Control Protocol),如IPCP(Internet Protocol Control Protocol)或IPv6CP(IPv6 Control Protocol)。
- 协商与特定网络协议相关的参数(如IP地址分配、压缩方法等)。
- 当网络层协议成功配置后,链路可以正常传输用户数据。
4. 链路终止(Link Termination)

在通信结束或发生异常时,链路需要正常关闭。
- LCP会通过Terminate-Request消息请求终止链路。
- 对方响应Terminate-Ack,链路正式关闭。
- 链路关闭后,释放相关资源。
通过以上步骤,PPP会话可以安全、稳定地完成数据链路的建立、测试、数据传输和终止全过程。
PPP 和 HDLC 的对比
特性 | HDLC | PPP |
类型 | 面向比特 | 面向字节 |
灵活性 | 支持单一协议 | 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 |
身份验证 | 不支持 | 支持(PAP 和 CHAP) |
应用场景 | 通信链路间的设备连接 | 广域网接入、拨号网络、VPN |
标准化机构 | ISO 标准 | IETF 标准 |
总的来说,HDLC 更适合简单的点对点连接,而 PPP 是一种功能更丰富的协议,适用于更广泛的网络环境。
PAP(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)和CHAP(Challenge-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)是两种用于网络连接的身份验证协议,通常在点对点协议(PPP,Point-to-Point Protocol)中使用。它们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用户的身份,确保连接是合法的。
PAP(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)
两次握手, 明文, 一次验证

- 工作原理:

- 用户(请求方)反复发送明文的用户名和密码来进行身份验证, 直到验证完毕或连接终止。
- 服务器接收这些信息并验证其有效性。
- 只进行一次验证
- 优点:
- 实现简单。
- 适用于较低复杂度的环境。
- 缺点:
- 安全性低,因为密码是以明文形式传输的,容易被窃听。
- 没有提供强大的保护机制来抵御重放攻击。
- 适用场景:
- 仅用于不敏感的环境,或在通信已经通过其他手段加密的情况下使用。
- 配置:
CHAP (Challenge-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)
三次握手, 密文, 持续验证

- 工作原理:

- 使用三次握手机制来验证身份:
- 服务器(被请求方)发送一个挑战(Challenge):一个随机数。
- 客户端计算响应(Response):使用该挑战和密码通过散列算法生成一个哈希值。
- 服务器验证响应:服务器通过相同的算法计算哈希值并与客户端的响应进行比较。
- 验证过程可能会定期重复,确保持续的安全性。
- 优点:
- 提高了安全性:密码不会在网络上明文传输。
- 防止重放攻击:每次挑战都是动态生成的。
- 支持动态身份验证。
- 缺点:
- 需要更多计算资源。
- 如果散列算法不够安全,可能仍然存在攻击风险。
- 适用场景:
- 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网络环境。
- 配置:
对比
特性 | PAP | CHAP |
密码传输 | 明文传输 | 散列传输 |
安全性 | 低 | 高 |
抗重放攻击 | 无 | 有 |
实现复杂度 | 低 | 较高 |
总结
- PAP适合简单的环境或已经有其他安全措施的网络。
- CHAP适合需要更高安全性的场景,通常是PAP的升级版。
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
使用普通电话线
数字信号, 语音数据视频复用
BRI和PRI两种接口

ISDN(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,综合业务数字网)是一种国际通信标准,用于通过普通电话线传输语音、数据、视频和其他服务。它是数字通信的一种形式,旨在取代传统的模拟电话网络,并支持更高质量和更快速的数据传输。
主要特点
- 综合业务:ISDN 将语音和数据通信整合到同一网络中,使用户能够通过同一连接发送和接收多种类型的信息。
- 数字传输:ISDN 使用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,提高了通信质量,减少了噪声和失真。
- 多路复用:支持多条通道同时运行,允许用户在同一连接上进行语音通话的同时传输数据。
ISDN 的组成
ISDN 网络主要由以下两个基本接口组成:

- BRI(Basic Rate Interface,基本速率接口):
- 为家庭用户和小型企业设计。
- 提供两个B信道(64 Kbps,每个用于语音或数据)和一个D信道(16 Kbps,用于信令和控制)。
- 总带宽:2 × 64 + 16 = 144 Kbps。
- PRI(Primary Rate Interface,主速率接口):
- 为大型企业和高流量用户设计。
- 北美和日本的配置:23个B信道(64 Kbps)和1个D信道(64 Kbps),总带宽为1.544 Mbps。
- 欧洲和其他地区的配置:30个B信道(64 Kbps)和1个D信道(64 Kbps),总带宽为2.048 Mbps。
ISDN 的应用
- 语音通信: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音质。
- 视频会议:支持实时视频和音频传输。
- 互联网接入:在宽带技术普及之前,ISDN 是一种较快的拨号上网方式。
- 数据传输:企业用来连接远程办公室或传输文件。
尽管 ISDN 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流行,但随着宽带和光纤技术的普及,其使用率逐渐下降,但它的概念和技术仍然影响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。
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
改造自模拟电话用户线(铜线电话网络), 高效利用现有电话线
上下行速率不对称, 下行远高于上行
距离敏感, 自适应调制, 离散多音调(DMT)


ADSL(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,非对称数字用户线)是一种广域网技术,利用现有的铜线电话网络(PSTN)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。它是一种 DSL(数字用户线)技术的变体,广泛用于家庭和小型企业的宽带互联网连接。
ADSL 的主要特点
- 非对称性:
- ADSL 的下载速度(下行)远高于上传速度(上行)。
- 非对称设计是为了适应用户通常下载多于上传的需求,如浏览网页、视频流媒体等。
- 高效利用现有电话线:
- ADSL 技术允许在同一条电话线上同时进行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。
- 通过分离器(splitter)将语音信号和数据信号分开,避免相互干扰。
- 在用户线 (铜线) 的两段各安装一个 ADSL调制解调器. 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案是离散多音调 DMT (Discrete Multi-Tone)调制技术。这里的“多音调”就是“多载波” 或“多子信道”的意思。


- 宽带连接:
- ADSL 提供的速度范围通常在 下行1 Mbps 至 24 Mbps,上行在 128 Kbps 至 1 Mbps 之间,具体取决于距离和线路质量。

- 距离敏感性:
- ADSL 的性能受限于用户与电信运营商局端设备(DSLAM,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)之间的距离。
- 距离越远,信号衰减越大,速度和质量会降低。
ADSL 的 极限传输距离 与 数据率 以及 用户线的线径 都有很大的关系(用户线越细,信号传输时的衰减就越大),而所能得到的 最高数据传输速率 与实际的用户线上的 信噪比 密切相关。
ADSL 的工作原理
- 频率分割:
- 电话线被划分为三个频率范围:
- 低频:语音信号(0-4 kHz)。
- 中频:上行数据信号。
- 高频:下行数据信号。
- 通过这种分割,语音和数据可以同时传输而互不干扰。
- 调制技术:
- ADSL 使用 DMT(离散多音调调制)技术,将数据分成多个频率子通道。
- 每个子通道独立传输数据,抗干扰能力强。
- DSLAM 设备:
- 在电信局端安装的 DSLAM 设备将多个用户的 ADSL 信号汇聚,并连接到互联网。
ADSL 的应用

- 家庭互联网接入:
- 家庭用户通过 ADSL 路由器连接到电信运营商的网络,实现高速上网。
- 小型企业网络:
- 小型企业使用 ADSL 提供的经济实惠的宽带服务。
- 支持多媒体应用:
- 适用于视频点播(VoD)、在线游戏、流媒体和远程办公等。
ADSL 的优点和局限性
优点
- 利用现有基础设施:不需要重新铺设光纤或其他线路。
- 经济实惠:安装和月租费用较低。
- 快速部署:无需大规模改造,电信运营商易于推广。
局限性
- 距离限制:用户距离 DSLAM 超过一定范围(通常约 5 公里)时,速度显著下降。
- 上传速度慢:对于需要高上传带宽的应用(如直播或云服务),性能不足。
- 技术淘汰:随着光纤和 5G 的普及,ADSL 逐渐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。
ADSL 是一种曾经非常流行的广域网接入技术,但随着光纤、VDSL 和 5G 等技术的普及,其使用正在逐渐减少。

同步光纤网 SONET
旧数字传输系统的几个主要缺点:
速率标准不统一 → 如果不对高次群的数字传输速率进行标准化,国际范围的高速数据传输就很难实现。
不是同步传输 →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,为了节约经费,各国的数字网主要是采用准同步方式。
SONET主要解决的就是这几个痛点
SONET(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,同步光纤网) 是一种广域网(WAN)传输技术,使用光纤作为介质,提供高带宽、高可靠性的传输服务。它是一种标准化的数字通信协议,主要用于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大量数据。
SONET 最早由美国标准协会(ANSI)开发,后来被国际电信联盟(ITU-T)采用并推广到全球。欧洲的等效技术为 SDH(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,同步数字体系)。
SONET 的特点
- 同步传输:
-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是严格同步的。
- 所有的设备通过一个全局时钟进行协调,减少了时延和抖动。各级时钟都来自一个非常精确的 主时钟(铯原子钟,精度优于 秒)
- 高带宽:
- SONET 提供高速传输,标准速率从 51.84 Mbps(OC-1) 到 40 Gbps(OC-768),适合传输大规模数据。
- 灵活性:
- 支持多种类型的通信数据(语音、视频、IP 数据流等)。
- 可以动态分配带宽,支持多种网络协议(如 ATM 和 IP)。
4. 可靠性:
- 支持自动保护切换(APS),当线路出现故障时可以在 50 毫秒内切换到备用路径。
- 网络结构通常采用环形拓扑,增强了容错能力。
- 标准化:
- SONET 的帧结构和传输速率是全球标准化的,便于互操作。
SONET 的基本结构


SONET 使用分层帧结构来组织和传输数据。以下是关键组成部分:
- 速率等级:SONET 的基本速率为 51.84 Mbps(OC-1),更高速率是 OC-1 的整数倍,如 OC-3(155.52 Mbps)、OC-12(622.08 Mbps)等。
- 帧结构:每个 SONET 帧包括:
- 同步字节:用于帧同步。
- 开销字节:携带管理和控制信息。
- 有效负载:实际的数据。
- 多路复用:SONET 支持将多个低速信号复用到一个高速信号中。
SONET 的应用
- 长距离通信:在城市之间或国家之间提供高速光纤通信。广泛用于骨干网络。
- 广域网传输:支持企业、政府机构和电信运营商的大规模数据传输需求。
- 传输多种数据类型:同时支持语音、视频和数据通信。
- 互联网骨干:互联网服务提供商(ISP)利用 SONET 提供高速可靠的连接。
SONET 的优点和局限性
优点
- 高可靠性:支持快速故障切换和冗余。
- 高带宽:适合传输大规模数据。
- 标准化:全球通用,便于设备互操作。
- 灵活性: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网络协议。
局限性
- 高成本:光纤和相关设备的部署和维护费用较高。
- 复杂性:网络管理和配置需要专业技术。
- 竞争压力: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(如 MPLS 和 10G/40G 以太网),SONET 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。
总结
SONET 是一种为高速光纤网络设计的同步传输技术,具有高带宽、高可靠性和全球标准化等优点。尽管其应用受到以太网等新技术的挑战,但 SONET 仍然是许多关键广域网应用的基础,特别是在需要高可靠性和严格同步的场景中。
光纤同轴混合网 HFC
光纤和同轴电缆的混合体
主干光纤, 末端同轴电缆
共享带宽
HFC(Hybrid Fiber-Coaxial,光纤同轴混合网络)
HFC 是一种广域网(WAN)接入技术,主要用于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、有线电视(CATV)和语音服务。它结合了光纤和同轴电缆的优点,是现代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的重要技术基础。
HFC 的特点
- 混合结构:
- 光纤部分:用于连接主干网络到本地区域,传输高容量数据,距离远且信号损耗小。
- 同轴电缆部分:用于连接光纤节点到终端用户,方便家庭和企业接入。
模拟光纤从头端连接到光纤结点(fiber node),即光分配结点 ODN (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)。在 光纤结点光信号被转换为电信号。在光纤结点以下就是同轴电缆。
- 双向通信:
- HFC 具有比 CATV 网更宽的频谱,且具有双向传输功能, 支持上行和下行双向数据通信,可以用于宽带互联网、交互式电视和语音服务。
- 高带宽:
- 通过光纤传输,HFC 提供高带宽,支持数百 Mbps 到 Gbps 的速度。
- 共享网络:
- 同一光纤节点下的用户共享带宽,因此用户数量和网络拥堵可能影响速度。
- 多功能服务:
- 支持视频(有线电视)、语音(VoIP)和数据(互联网)等三合一服务。
HFC 的组成结构
- 光纤主干:
- 从服务提供商的中央办公室或数据中心到本地区域。
- 通常采用 DWDM(波分复用) 技术提高传输效率。
- 光纤节点:
- 位于本地区域,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。
- 通常服务于一定数量的用户(如 500 到 2000 户)。
- 同轴电缆:
- 从光纤节点到终端用户。
- 使用 RF(射频)信号 传输数据。
- 用户终端设备:

- 调制解调器(如 DOCSIS 调制解调器)将同轴电缆信号转换为可用的数字信号。

- 电视机顶盒用于解码有线电视信号。
HFC 的工作原理
- 下行通信(从服务提供商到用户):
- 光纤主干传输数字信号到光纤节点。
- 在光纤节点,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,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到终端用户。
- 上行通信(从用户到服务提供商):
- 用户设备通过同轴电缆将信号发送到光纤节点。
- 在光纤节点,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,通过光纤主干传输到服务提供商。
HFC 的应用
- 宽带互联网接入:
- 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,适合家庭和中小型企业。
- 有线电视服务:
- 提供高质量的视频流,包括标清(SD)、高清(HD)和超高清(4K)内容。
- 语音服务:
- 支持基于 IP 的语音通信(如 VoIP)。
- 多媒体服务:
- 提供交互式电视、视频点播(VoD)和智能家居服务。
HFC 的优点和局限性
优点
- 高带宽:适合传输高清内容和高速互联网。
- 成本效益:利用现有同轴电缆基础设施,降低建设成本。
- 多功能性:支持语音、视频和数据服务。
- 灵活性:光纤和同轴电缆的组合实现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。
局限性
- 带宽共享:同一光纤节点下的用户共享带宽,可能导致高峰时段速度下降。
- 距离限制:同轴电缆部分的传输距离较短,信号容易衰减。
- 升级难度:从 HFC 网络升级到全光纤网络需要大量投资。

与其他广域网技术的对比
技术 | 带宽范围 | 传输介质 | 应用场景 |
HFC | 数百 Mbps 至 1 Gbps | 光纤+同轴电缆 | 家庭宽带、有线电视 |
FTTH | 数百 Mbps 至 10 Gbps | 全光纤 | 高速互联网、企业网络 |
DSL | 1 Mbps 至 24 Mbps | 铜线(电话线) | 传统家庭宽带 |
5G | 100 Mbps 至 数 Gbps | 无线 | 移动互联网、智能家居 |
总结
HFC 是一种结合光纤和同轴电缆的混合网络技术,广泛用于提供家庭和企业的三合一服务(语音、视频、数据)。虽然其带宽和服务能力较高,但在与全光纤网络(如 FTTH)的竞争中逐渐被取代。然而,HFC 在成本和灵活性上的优势,使其在部分地区仍然是重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。